沈阳市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(2016
时间:2025-04-26 09:07:05点击:
一、行动背景
绿化作为城市重要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,是建设生态宜居之都的重要内容,对提升城市形象、改善生态环境、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。从本世纪初开始,沈阳市先后实施沈西北防沙治沙工程、平原绿化工程、青山保护工程、经济林产业带工程、人居环境林工程等大规模绿化工程建设,2000年,全市林木总面积277万亩,森林覆盖率14.2%;截至2015年,全市林地总面积603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到31%,,比2000年提高了16.8个百分点。城乡人居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善,有力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竞争力,对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。
为深入贯彻市委、市政府指示精神,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,巩固扩大绿化成果,促进 “美丽沈阳”建设,为打造沈阳生态宜居之都做贡献,特制定本计划。
二、指导思想、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
(一)指导思想
以科学发展为指导,以全面提升城乡绿化水平、改善人居生活环境质量为重点,通过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,推动城乡绿化从重数量向量质并举转变,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,从重建设向建管并重、管养并重转变,实现城乡绿化面积的拓展、绿地质量的提高和管养水平的提升,促进城市生态、经济、政治、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。
(二)基本原则
生态优先,科学发展。要树立按照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,加强对城市所依托的山体、河湖水系、林地、生物物种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。坚持生态优先,生态、经济、社会和景观效益兼顾,科学发展。
量质并举,功能完善。要在合理增加绿量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绿化品质。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,进一步完善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,实现生态、景观、游憩、文化、科教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。

统筹规划,分步实施。面对绿化工程建设的系统性、复杂性与长期性,强化顶层设计,立足当前,着眼长远,统筹城乡,系统规划,有计划、分步骤地组织实施,重点突破,强化落实,努力营造天蓝、水清、地绿、宜居的美丽家园。
政府主导,社会参与。明确政府责任,强化政府在资源协调、理念引导、规划控制、财政投入等方面的作用,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绿化的运营和养护,提升社会公众在绿化规划、建设和管理各个方面的参与度,实现全民“共建共享”的和谐发展。
(三)发展目标
通过绿化提升行动,使全市的城乡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,凸显总量适宜、分布均衡、结构合理、体系完备、功能高效、景色优美的绿化新特色,实现“城市园林化、郊县森林化、道路林荫化、公园优美化、社区花园化、庭院盆景化”目标,为打造沈阳生态宜居之都奠定坚实基础。规划到2018年末,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31%提高到32.6%,三年提升1.6个百分点。完成造林60万亩,其中:营造和改造提升生态林45万亩,经济林15万亩。
三、主要任务
全市绿化提升应突出防风固沙、防止水土流失、应对气候变化、改善人居环境四大生态功能,着力构建“一城为核,两区合围,三带阻防,多片分治,密网连接,万斑覆盖”的沈阳生态保护屏障
一城:即强化建成区城市森林建设,主要是中心城区环城水系绿化、三环和四环两侧隔离带绿化,以及环城楔形绿地建设等;
两区:即构建东部山区和西北部沙区两大森林生态景观体系;
三带:即建设以沈西北边界防风阻沙带、辽河水系生态防护带、浑蒲两河湿地森林生态景观带为主体的生态屏障;
多片分治:即在风口沙丘、荒山流域、生态保护区及生态保护地、湖库周围、城乡结合部营造的区域性、大尺度生态林和景观林;
密网:即农田林网、路网、水网形成的密集绿化网络;
万斑:即由村屯绿化、校园绿化、企业绿化、军营绿化等以及小型果园、植物园、景观节点等形成的万个绿化斑块。
依据总体布局及发展目标,全市三年绿化提升计划主要开展“八项行动十八项工程”,具体安排如下:
(一)道路绿化提升行动
1.道路绿化提升工程
以出入境路、出入市县(市、区)路、出入景观区路、市际连接线、二、三、四环等国家、省级道路为重点,打造特色景观精品示范路。植物配置多样化,规则式、组团式、自然式配置,乔、灌、花、草相结合,形成三季有花、四季有景、彰显特色。
52条道路绿化工程包括:新建绿化里程465.92公里,面积2.058万亩。分年度为: 2016年104.92公里,0.86万亩, 2017年184公里, 0.58万亩, 2018年177公里,0.61万亩。
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总长度210.6公里,面积0.57万亩。其中:分年度为: 2016年52.6公里,面积0.09万亩, 2017年89公里,面积0.35万亩,2018年69公里,面积0.13万亩。
分区县(市)、分年度任务详见附表1。
(二)水系绿化提升行动
水系绿化面积4.14万亩,提升改造2.68万亩。分区县(市)、分年度任务详见附表2。
2.27条河流绿化提升工程
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浑河、蒲河绿化景观廊道绿化工程建设基础上,新增27条河流绿化廊道景观工程建设,新建总长度314.3公里。分年度为: 2016年168.5公里, 2017年62.4公里, 2018年83.4公里。
改造提升工程244.9公里。分年度为:2016年71.8公里, 2017年86.7公里,2018年86.4公里。
遵循河道总体规划,吸收国内外环境景观设计的先进理论,发挥中国传统造园思想,以现代艺术构成理论指导园林规划设计,通过园林小品、绿化造景等景观设计,积极改善河道及河道两岸绿带的环境,创造优美的滨河景观。
(三)生态屏障保护提升行动
营造生态林任务32.339万亩。分区县(市)、分年度任务详见附表3。
3.沈西北防沙阻沙带绿化提升工程
以康平县全域、法库县西北部、新民市柳绕地区、辽中县河西地区等风沙危害地区为重点,全面实施防沙治沙工程,并与阜新市合作,构建沈阳经济区北部生态屏障。继续推进和完善348公里长、1--3公里宽的沈西北边界防风阻沙带工程建设,在已完成造林面积75万亩基础上,计划新增26.701万亩,改造提升3.01万亩;进一步加强以固定沙丘为主的风沙源治理,对康平境内22个风口的6万亩的固定沙丘进一步治理,在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,通过改良树种,建设防风固沙林基地;对严重沙化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,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。
4.东部山区水源涵养林绿化提升工程
沈阳东部山区地处长白山余脉,南起苏家屯区白清寨乡,北至法库县和平乡,南北长约120公里,区域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,是沈阳市重点水源涵养林区。继续坚持全域封山育林工程建设,对现荒山荒地实施全面绿化,新增森林面积3.4万亩;对疏林地开展补植改造工程建设,因地制宜多树种选择,营造混交林,提升改造面积0.058万亩;同时,对低质低效林实施择伐、渐伐等方式改造,提质增效。
5.中部平原农田防护林网绿化提升工程
沈阳四环外的中部平原是沈阳重点农业区,结合路、渠网建设,实现农田林网化。开展断带合拢,对低质低效林带实施升级改造,改变现有树种单一、结构简单现状,坚持绿化与美化并重的原则,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。计划新建农田林网1.3万亩,改造和完善农田林网0.88万亩。
(四)景观林绿化提升行动。绿化任务1.32万亩。分区县(市)、分年度任务详见附表4。
6.“七山两湖”风景林绿化提升工程
“七山两湖”包括棋盘山、陨石山、马耳山、五龙山、莫子山、怪坡、七星山及卧龙湖、仙子(珍珠)湖,是沈阳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区,开展风景林绿化提升工程建设,对提升风景区旅游形象,增强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。其中“七山”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,对区域范围内小开荒、坡耕地实施全面治理;对林相破碎及损毁山体,开展植被恢复;同时对有条件的人工纯林实施混交林改造,引入彩色树种,不断增强景观效果。“两湖”绿化提升工程以完善与改造环湖林为重点,结合道路景观绿化、重点地段湿地恢复与治理,构建丰富景观环境,提升生态景观功能,计划新植景观林0.5万亩、改造和完善景观林0.07万亩、湿地植物栽培0.06万亩。
7.城乡结合部环境保护林绿化提升工程
以“四环”内为重点,坚持城乡一体化的绿化方针,在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,抓好城乡结合部的绿化建设,增添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特色。坚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原则,以完善、改造、新建小片片林为重点,结合道路、水系、沟渠景观绿化,与城区绿化浑然为一体。在绿化改造进程中,注重乔灌树种,常绿树种、彩叶树种等的合理配置,提升绿化档次
必威·BETWAY。计划新建环境保护林0.68万亩,完善和改造和环境保护林0.01万亩。
(五)“六进”绿化提升行动。分区县(市)、分年度任务详见附表5。
8.宜居乡村、社区绿化提升工程
按照沈阳市宜居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,进一步加大乡村、社区绿化力度,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,突出自然、经济、乡土、多样的特点,大力推进村旁、宅旁、水旁、路旁以及村口、庭院、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建设,有效改善农村生态和生产生活环境。要因地制宜、统筹兼顾、突出重点、分类施策。对国省主要干道两侧及其他重点村庄、社区,要实现“绿化、美化、香化”目标,形成四季有绿、特色鲜明、季相分明、层次丰富的村庄绿化景观。
在对已建338个村屯、社区绿化巩固提升的基础上,新建690个绿色村屯、社区。
9.绿色机关、企业绿化提升工程
以乡镇机关、驻地机关、大型厂矿为重点,开展机关、企业单位绿化提升工程建设,计划建设绿色机关、企业433个。分年度为2016年175个,2017年130个, 2018年128个。其中:已建绿色机关、企业绿化提升234个,新建绿色机关、企业绿化199个。
10.绿色学校、军营绿化提升工程
继续开展绿色学校、军营绿化工程建设,在已建140所学校、军营绿化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基础上,新增50所绿色学校、军营。
(六)景观节点与立体绿化提升行动
景观节点绿化任务0.13万亩,立体绿化任务66.64万平方米。
分区县(市)、分年度任务详见附表6。
11.景观节点绿化提升工程
在交通流量大、人员往来密集的道路与道路、道路与河流相交处及重点地段,规划开展景观节点建设,打造绿色景观线的提升节点。小游园、小园林相结合,面积适宜、彰显个性。计划开展景观节点建设10个,面积0.13万亩。
12.立体景观绿化提升工程
对近城区、近县(市、区)的重点道路沿线的立交桥、重点乡镇临街楼房外立面实施立体绿化,引种适生攀爬植物或悬挂吊盆等形式,打造靓丽风景线。计划绿化66.64万平方米。
(七)郊野公园建设提升行动
分区县(市)、分年度任务详见附表7。
13.森林公园建设工程
利用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契机,积极推进郊野市级、县级森林公园建设,拓展和延伸森林公园的内涵,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内容,优化全市森林公园布局。到2018年末新建国家级沙漠公园一个:辽宁康平金沙滩国家沙漠公园。新建市级森林公园6个,包括新民市柳河雁沙湖森林公园,法库五龙山森林公园、法库县望海寺森林公园、法库八虎山森林公园,新民市铁北森林公园,铁西区大潘街道(小潘村)森林公园;对不同的公园进行主题化、特色化改造提升,不断完善公园的配套设施。
14.湿地公园建设工程
对现有设施完备、基础良好的水库、河流等,规划开展社会公益性湿地公园建设,充分发挥其科普教育、生态观光、休闲娱乐等生态服务功能。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一个:辽河源国家级湿地公园(康平县),申报省级湿地公园一个:棋盘山秀湖湿地公园。
(八)绿色产业提升行动
15.高效经济林产业示范工程
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产业,在全市范围内形成“两区、五带、一百点”的经济林产业发展布局,推动产业结构调整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。两区,即:东部山区、西北部沙区2个经济林主产区,东部山区重点发展寒富苹果、苹果梨、榛子、李子、杏、葡萄、山楂等经济林,西北部沙区结合沙化土地治理和退耕还林,建设以寒富苹果为主的苹果产业基地。五带,即:把发展经济林与蒲河生态经济带、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、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、辽河旅游带和沈阜线建设结合起来,形成5条现代林业示范带。在蒲河、辽河沿线,重点发展露地果树、保护地果树生态采摘园,打造旅游休闲产业示范带;在四环沿线,大力发展以葡萄、三莓等浆果为主的小型经济林,建设千亩示范园、沈康高速沿线万亩寒富苹果标准化栽培示范带等。一百点,即:结合生态宜居乡村建设,发展100个庭院经济林专业村庄。规划2016--2018年,全市发展寒富苹果等经济林15万亩。
16.林(果)下经济产业示范工程
通过退耕还林和千万亩经济林工程建设,积极开展林(果)下经济产业示范工程建设。一是扎实推进林下经济示范园建设,通过发展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园区带动林下经济发展。二是坚持分类指导,针对山区、平原、生态林、经济林、成林地和未成林地,发展不同模式的林下经济。
17.绿化苗木产业示范工程
在林业育苗上,突出抓好13个国营林场定向培育苗圃建设,实行造林苗木种源、树种、品种、规格、经营管理标准化生产,全面提高林业重点工程的质量和标准。主要建设项目为:造林工程定向培育林业种苗繁育项目、乡土树种林业种苗定向繁育项目、优良品种林业种苗定向繁育项目、观赏苗木繁育项目。
分区县(市)、分年度任务详见附表8。
18.珍贵树种基地建设示范工程
当前要大力引导发展珍贵树种,逐步调整绿化树种结构,培育多树种、高质量的健康森林。规划到2018年,依托国有林场,全市新造和定向改培成片的珍贵树种5000亩以上,逐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、结构合理、质量优良、效益显著的珍贵树种群落,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目标。
四、时间安排
全市三年绿化提升行动计划,将分三个时段组织推进,做到有计划、有重点地分步实施。
第一阶段:启动实施阶段(2015年6月—2015年9月)。
按照市委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,完成各项指标分解和责任落实。加快重大绿化工程前期规划设计、方案论证、土地整备、苗木落实等基础性工作,积极创造开工条件,为后续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第二阶段:全力推进阶段(2015年10月—2018年5月)。
按照项目建设计划,科学排定项目建设时序,全面启动各项重点工程建设,并按序完成各项绿化工程任务。
第三阶段:巩固完善、深化提高阶段(2018年6月—2018年12月)。
对前三年的建设任务进行全面检查、拾遗补缺,巩固三年绿化建设成果。
五、效益分析
园林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核心所在。绿化提升工程建设除具有经济效益外,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。
(一)生态效益
“八大行动、十八项工程”的相继开展,着力构建起以沈阳城区为核心,以东部山区、西北沙区生态林为屏障,三带、四环、五楔生态景观林环绕的生态布局,将在涵养水源、调节气候、减轻雾霾、降低噪音、净化空气,削减城市污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,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,丰富了物种、遗传、生态的多样性,促进了城市的健康、可持续发展。
(二)社会效益
绿化提升行动,统筹营建生态林、景观林、环境林、经济林,凸显总量适宜、分布均衡、结构合理、体系完备、功能高效、景色优美的远景目标,促进了城乡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,提高了城乡居民素质,提升了城市的品位、格调与特色,树立起沈城在域内外的良好形象,在吸引投资、促进各业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。同时,绿化提升行动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,创造了广泛的就业机会,促进增产增效,提高了农民收入。
六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领导,明确责任
进一步提升城乡造林绿化工作的地位,始终坚持把城乡绿化作为市委、市政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,把城乡绿化工作放在与其他经济工作同等重要地位。进一步明确绿化工作是一把手工程,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、主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,并把造林绿化工作指标纳入市政府对区县(市)政府绩效考核之中。区县(市)政府是绿化工程的建设主体和责任主体,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实施,并按时完成造林绿化任务。同时,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。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综合、协调全市绿化工作的作用;城建局负责主城区绿化的规划、组织、协调、指导、管理等工作;林业局负责涉农区县(市)绿化的规划、组织、协调、指导、管理等工作;交通、水利、教育、农业、铁路、国土、民政、司法、辽河局等部门负责管辖区域内的绿化工程的规划、组织与实施;财政局、发改委、审计局、监察局等部门负责绿化工程资金筹集与监督等工作。
(二)落实空间 完善规划
三年绿化提升行动提出到2018年末,市域森林覆盖率需达到32.6%的目标且实现总量适宜、均衡发展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各县(市、区)政府、各责任主体应对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开展充分的调研,结合沈西北防风阻沙带工程、青山工程、千万亩经济林工程、道路河流绿化工程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,积极挖掘绿地资源,落实绿化行动计划土地空间。同时各相关部门,应积极做好重点绿化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的前期准备工作,做到同步规划、同步设计、同步施工。
(三)提高标准、加大投入
市财政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、人居环境林建设等,逐年加大资金投入量,加大单位面积造林资金投入量。对市政府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,如生态林建设、固沙林工程、荒山荒地绿化工程、寒富苹果等经济林产业带工程、湿地绿化工程、现代林业示范带、村屯森林化工程、珍优树种基地、科技示范园、定向培育苗木基地、特色苗木基地等,按工程化、项目制管理,全面提升造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和效益。
(四)制定目标、突出重点
2016—2018年,全市以建设生态宜居、美丽沈阳为目标,进一步以较大声势、较大规模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城乡绿化提升行动。为了实现城乡绿化高标准、多功能、全方位发展,重点实施以东部山区和北部沙区为片区的生态防护工程、以辽河和浑河水系为主脉的河流水系绿化工程、以公路和铁路为网络的绿色通道工程、以果药经济林和杨树速生林为主业的商品林工程以及以中心城区、新城、重点镇、一般镇、村屯绿化美化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林工程,为打造沈阳生态宜居之都奠定坚实基础。
(五)创新机制,科学管理
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农民家庭承包为主的造林绿化机制的基础上,根据区县(市)级财力状况,并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,对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实行工程化和项目制管理,建立政府主导和示范、社会化造林多轮驱动的新机制。充分发挥绿化委员会、国家绿色碳基金的平台作用,大力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碳汇造林、合作共建、认建认养、部门绿化和义务植树等社会化造林工程,形成全社会共建的绿化工作格局。
附表:1.道路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
2.河流水系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
3.生态林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
4.景观林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
5.“六进”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
6.景观节点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
7.郊野公园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
8.绿化苗木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